美利堅打獵:從荒野獨居開始

首頁

第53章 牢固的熏肉房

    林予安來到跟前,看著鍋中的湯汁和翻滾的鹿心塊,喉嚨下意識地滾動了一下。

    剛剛還覺得已經吃撐了的胃,似乎又奇跡般地騰出了一點點空間。

    “我發誓,我已經吃撐了,真的……但是……”

    “但是這鹿心湯的味道……也太香了!它還在勾引我!”

    “不行,就算撐破肚皮,也不能錯過這美味!”

    他給自己找了個完美的理由,用木勺舀起一勺清亮而略帶微黃的鹿心湯。

    湯中漂浮著幾片野蔥葉,小嚐了一口,覺得味道有點淡,又放了一點鹽。

    “嗯——!”

    一股難以言喻的鮮美瞬間在口腔中爆發開來!

    野生垂花蔥的加入,讓腥膻味極淡,更多的是純粹濃鬱的肉香。

    “這湯…這湯太棒了!”

    他又舀起一塊燉得軟爛的鹿心,送入口中。

    鹿心塊幾乎不需要用力咀嚼,口感Q彈而細嫩,每一絲纖維都吸足了湯汁的鮮美和野蔥的清香。

    “我必須說,這鍋鹿心湯,絕對是我這次‘總統盛宴’的點睛之筆!”

    “食材的新鮮,加上恰到好處的簡單調味,才成就了這鍋極致的荒野美味。”

    吃飽喝足後,林予安放下手中的陶碗,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滿足感。

    第四十七天。

    奇爾科湖畔的清晨,又開始起風了,寒意愈發濃重。

    石屋庇護所內,因為昨夜火爐的餘溫和厚實的睡袋,林予安睡得格外香甜。

    因為現在對他而言,食物暫時不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這讓他有更從容的心態去規劃和實施一些“大工程”。

    “早上好。”

    “昨晚睡得太舒服了!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要為那四十多公斤的鹿肉,建造一個專屬的‘桑拿房’”

    他走到火爐邊,爐膛內還有些許溫熱的餘燼。

    熟練地添上一些幹燥的鬆塔和劈好的細柴,火苗很快便重新歡快地燃燒起來。

    早餐,他用不鏽鋼鍋,香煎了幾塊鮮嫩的鹿裏脊肉,撒上一點點鹽和切碎的野蔥。

    金黃焦香的鹿裏脊肉在鍋中發出“滋滋”的輕響,肉香與洋蔥的辛香混合在一起。

    配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鬆針茶,便是荒野中最頂級的味蕾享受。

    享用完這頓能量滿滿的早餐,林予安便開始著手建造煙熏房。

    雖然現在奇爾科湖畔的氣溫已經接近零下,肉類腐敗的速度大大減緩。

    但為了能夠長期保存這批珍貴的鹿肉,煙熏處理是必不可少的。

    “建造煙熏房,我選擇在庇護所下風向約百米左右的林中空地上。”

    “這個位置可以讓我在庇護所內清楚的看到全貌,即使有熊尋味而來,也能給我一點緩衝的時間。”

    林予安因為最後一塊防水油布做了獨木舟,所以這次打算做一個堅固的熏肉房。

    需要大量的原木作為煙熏房的牆體材料,他在附近的森林中穿梭,目光掃過一棵棵挺拔的雲杉和鬆樹。

    “不需要太粗的原木,否則搬運和後續的加工搭建都會非常困難。”

    “直徑在十五到二十厘米左右,樹幹筆直、分枝較少的,就是我的理想目標。”

    他選中一棵符合要求的雲杉,然後取出了那把用油鋸鋸鏈自製的鋒利手拉鋸。

    將鋸鏈的鋸齒部分緊緊抵在樹幹一側,雙臂交替發力,手拉鋸便開始在樹幹上往複運動。

    “唰啦……唰啦……”

    堅硬的鋸鏈齒與雲杉木纖維劇烈摩擦,發出一種富有穿透力的聲響。

    每一次拉動,都有一蓬細密的,帶著清新鬆香味的木屑被帶出,在他腳邊積起薄薄的一層。

    他控製著鋸口的角度,使其形成一個微微向下傾斜的“V”形倒口,將決定樹木倒下的方向。

    當這個導向口深入到樹幹直徑約三分之二時,林予安停下了手中的鋸子。

    他拿起伐木斧,走到樹幹的另一側,在比導向口底部略高約五到十厘米的位置,開始進行砍伐。

    “主伐口要略高於倒口的底部,這樣在樹木會因為重力的作用,自然地向倒口的方向傾倒。”

    他雙手緊握斧柄,雙臂掄起一個飽滿的弧度,斧刃在空中劃過一道寒光,然後“嘭!”的一聲,精準而有力地劈入樹幹!木屑四濺!

    他有節奏地、一斧接一斧地砍劈,每一斧都落在幾乎相同的位置。

    隨著伐木斧的不斷深入,隻聽“哢嚓!”一聲清脆而響亮的斷裂聲!

    那棵雲杉樹猛地一晃,然後帶著一陣呼嘯的風聲,準確地向著他預留方向傾倒下去。

    最終“轟隆”一聲砸在地麵上,激起一片塵土和落葉,發出一聲沉悶的巨響。

    用同樣的方法,將鋸子與伐木斧巧妙地配合使用,一棵接一棵地伐倒了足夠的原木。

    每一棵樹倒下後,他都先用伐木斧,迅速去除樹幹上所有粗細不一的枝杈。

    然後用一根木棍作為“量尺”,再用手拉鋸,根據量尺將原木截成長度統一的木段。

    “接下來,就是搭建煙熏房的主體結構了。”

    “我打算采用一種簡單而穩固的‘井幹式’結構,讓原木層層交錯堆疊。”

    “利用原木自身的重量和它們之間的咬合來保證穩定性。”

    他先在清理好的平地上,用四根原木小心地擺放出煙熏房的底部基礎。

    形成一個邊長約一米二左右的正方形,並確保它們形成的夾角盡可能接近九十度。

    然後,他開始在每一根原木的兩端,製作關鍵的“鞍口”。

    林予安先用多功能刀的刀尖,輕輕刻劃出兩個平行淺痕,作為鞍口寬度的精確標記。

    “製作鞍口時,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凹槽的弧度,能與下一層原木的圓形側麵完美貼合,像馬鞍一樣。”

    接著,他使用斧頭一點一點的劈砍。

    幹燥的木屑紛飛,一個半圓形的凹槽漸漸在他手中成型。

    當一個鞍口基本成型後,另一端的鞍口,他也以同樣方法進行製作,並保持兩個鞍口在同一水平線上。

    他將第一層四根原木的鞍口都處理好後,開始堆疊第二層。

    第二層的兩根原木,垂直於第一層的兩根原木放置。

    其兩端經過砍削的鞍口,恰好能穩穩地卡在第一層原木中部隆起的圓弧上。

    一層,兩層,三層……他耐心地將一根根處理好鞍口的原木,交錯堆疊。

    在搭建到約一半高度時,他在其中一麵牆體預留出一個“門洞”。

    他在門洞的兩側,各垂直插入了兩根短木樁作為臨時支撐。

    然後在門洞的上方,橫向搭放了一根較粗的原木作為“過梁”,承托上方的牆體原木。

    當煙熏房的四麵原木牆體堆疊到預想的一米二左右高度時,一個堅固的“木盒子”便已成型。

    牆體完成後,林予安開始處理縫隙,從森林中收集了大量幹燥的苔蘚和一些柔韌的細小樹枝。

    仔細地將它們塞進原木牆體之間,那些不可避免的細小縫隙中。

    “這些苔蘚和樹枝,能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防止煙霧過快散失。”

>>章節報錯<<